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目前很多高校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存在数据冗余、层次单一、缺乏建设过程监控、资源共享不理想等问题。笔者建议应从质量工程建设管理者层面入手,加大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解决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题。
一、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007 年,教育部正式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质量工程”)。2011 年底,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第二期“本科教学工程”。本文所指质量工程是第一期质量工程及第二期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的统称 [1] 。作为继“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工程,质量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2] 。
随着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项目种类不断丰富,工作要求与人力、物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即人工管理模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为改变这种局面,很多高校开始探索通过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相对完备的教务管理系统没有合理对接。相对于资源丰富、功能完备的教务管理系统而言,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普遍建设较晚,建设过程中没有以原有教务管理系统作为数据源,没有和原有数据进行对接和交换,导致项目管理系统的大量数据冗杂,也无法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比如,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有精品课程建设,由于两个系统不相关联,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选课操作时,从课程信息中无法获取有关精品课程的相关信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项目管理系统服务层次单一,缺乏前瞻性。目前,各高校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多数是为单一层次的项目服务,以特色专业这一项目类别为例,学校现已形成“申报—立项—验收—展示—再申报”的过程,虽然能够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但由于管理系统缺乏前瞻性设计,导致项目管理系统存在功能缺陷。一是原有申报的内容无法在申报更高层次级别的过程中重复利用,二是同一个特色专业的项目信息在数据库中不能体现建设过程的历史轨迹。
第三,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缺乏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有效监控、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及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包括项目申报、评审、评审后建设等多环节的质量管理,而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项目申报、项目评审这两大功能,而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项目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功能还比较缺乏。
三、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从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者层面入手,加大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第一,从项目管理者层面入手,应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者观念的转变。第二,高校要注重建设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在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项目管理人员要与专业技术公司的人员合作,共同开发管理系统,实时反馈、及时解决和处理问题。
(二)从技术层面解决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题
应从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建设质量的信息化评测指标与方法入手,尝试采用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网站运行状态、网站内容更新自动监控等手段实现有效的质量测评;从研究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广的各种因素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优质资源共享与推广的新工具、新模式,提高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效 [3] 。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对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质量工程建设管理者层面入手,加大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解决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题,提升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提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波,孙云.地方高校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230-2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DB/OL].(2007-01-22)[2018-08-27].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34/201001/t20100129_20038.html.
[3] 兰瑞乐.信息技术支撑和促进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5-107.
(本文于2018年发表在《西部素质教育》作者: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务处 许风霜)